十七、文明之晖显雏形(2 / 2)

加入书签

我又带他们重新走一遍程序:和黏土、做土坯、烧木炭,一边做一边审视这三个环节有没有问题——黏土长得都一样;水的多少也问题不大,一烧就挥发了;做的土坯厚薄不均,嗯,可能是一个问题;烧的木炭都一个样。最后一个环节——煅烧的时候用的木炭多少可能是第二个问题,因为温度可能有要求。

说改进就改,我们这一次做土坯的时候精细无比,几乎做出了轮盘制陶的工艺,导致一共就做成了8件土坯。开烧之前,我们放的木炭仅有上次的一半多,再少估计就提不上温度了。

一夜过去,第二天下窑查看——又是一地“陶刀”……

靠!

这么难吗?

想前世我们的先祖,公元前上万年就掌握了制陶工艺,现在估计都公元前3万年左右了,也就还差两万年不到,为啥我就造不出来?!(先祖:你礼貌吗,老头儿?)

痛定思痛,我决定带大家仔细检查每个环节的细节,然后改变后再试。我们在重新制作土坯时,专门按照不同的方法做——一个锅用刚刚的方法做,一个盆用反复按揉n遍的黏土做,一个罐子做好之后先用火烧一下在烧制。

把这三件“宝贝”再次小心翼翼烧制后,我惊奇地发现,第一个锅全碎了,但第二个盆和第三个罐儿虽然也破掉了,但明显破得程度轻很多,已经产生大块的陶片了!

有效果!

说干就干,我们这次一连用反复按揉(一群大汉这次又按又踩,把土都揉细了)做了几件土坯,然后一部分完全风干,一部分用火烧一下,风干的先放那晾着,火烧过的放到窑里烧制——这次居然得到了两件成型的罐子,但是稍微一碰,又裂了……

最后的希望集中在那些风干的锅碗罐儿上了,随着新一轮开窑,众人都紧张地看着熊熊窑火,这已经是不知道第几窑了,附近一个树林里的灌木都快被我们砍光了,不过,原始社会最不缺的就是木头,因此我倒是没啥后世环保主义者的负罪感。

火灭温退,我们再一次下到窑底,几件陶器完整地摆放着,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……

我过去小心翼翼碰了碰,没事;摸了摸,完好;拿起来近距离看看,粗糙的陶罐仿佛闪着一层金光,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。<!--over--><div id=center_tip><b>最新网址:www.tpsge.info</b>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