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章 韩平回来了(2 / 2)

加入书签

韩平乘坐的火车,晚了半天,晃晃荡荡晚上才到。他自己家人才十几个,弟弟一家三口,母亲,二叔一家三辈才11口。其他都是他的战友,口音南方居多。韩平意外我来接他,也很感动!挨个道个辛苦,说再辛苦一下连夜走,租的客车今天必须回去的。

韩平简单说了情况。他到底没有躲过战争,赶上了十九路军因为反对蒋介石,遭到人家围攻,而且军长、师长基本被人家都收买了,这个仗怎么打?自己忘记了这件事情,幸亏韩平到的时候,仗已经基本打完了。

韩平遇到很多散兵。散兵大部分是准备回家的,没有去处的、愿意来陕西的,韩平写个纸条给一些路费,安排他们去上海找老陈。他一路走到了广州,还收了几个。军职最高的军官是个少校团参谋长,各个兵种挺齐全的,主要还是步兵。甚至有四十岁的老兵,从清朝就当兵了,真正的老油子了。

爷爷还发愁去哪里找大宅子,一看来到是当兵的,还有一家人是经商人才,不禁大喜过望!先休息,明天下午再去永寿,到西安都下半夜了。

电话安排永寿准备晚宴,带上特制装备,特别请了19路军的少校团参谋长上了欧宝。参谋长叫冯策全,和韩平没有过交往;今年36岁,热衷军旅,耽误了成家。但,没有背景,官运就不好。长得个头不高不过一米七的样子,脸型冷峭,威严感颇重!是贵州壮族人,从小失秙,山里穷的也顾不上他,自己就流浪般出来大山。遇上了好人,一个半百的河北石家庄生意人把他认了儿子,起名冯策全。

他自己也算有了父母,家境也不错,供他读书,希望他继承家业。父母六十多岁时,一病不起,半年就相继离世,也算给父母送终了。这边人刚没了,那边上来一堆不认识的亲戚来挣家产。他自己一气之下把所有家产都卖了,跑去保定报考军校;考了二年把家产都给了旅馆才考上,毕业时学校师长推荐到校友蒋光鼐的部队,十年才提到少校。到福建时,在区寿年师,仗没打长官就降了;只是他自己不得意蒋介石对日态度,挂冠离职的。生、养自己的四位父母都不在了,他自己正是四顾茫茫,索性随韩平来了陕西!

听了冯策全自我介绍,自己不由感叹。都是给组织准备的好干部啊!蒋介石的对日态度让他丢了大量民心、军心,看后来的结果,可以肯定是得不偿失的!

既然人家态度明确,自己也不藏着掖着,介绍了自己初衷和目标;目前的情况和民团的现状,以及自己的精兵训练计划;两个人竟有了惺惺相惜之感!冯策全直接表态,只要你李先生抗日,我就生死相随!

堂伯亲自带着民团军官和德国老兵迎接。一顿大酒,和每个人喝一口自己竟然醉了,搂着那个老兵油子喊大哥,说人家喝酒不行,人家也不含糊,大着舌头喊老弟你喝酒还得练一练……。

给了他们一天时间做适应性练习,自己喊着堂伯、堂哥、韩平、大武和冯策全一起碰碰民团事务。自己开门见山说:“都是我信得过的人,我就直接说了。堂伯的团长是雷打不动的,以后有疑难问题,外问我姥爷,毕竟是当过师长的人物,内问参谋长,这是基本原则。

民团规模未来是一个师的实力,要分内卫部队和外勤部队。内卫任务是保护兵工厂、飞机场和重要设施以及重要人员;外勤负责对外威慑、剿匪、甚至要直接上阵抗敌,以后不用抗日这个词,以抗敌代替,只有政府没有明确抗日态度之前,我们要抓住一切时间埋头发展,积累实力是当务之急,千万不可因小失大!

特别是,象韩平这样参加过淞沪战役的人,民团要充分利用和重视起来,委以重任。

采取各种办法寓兵于民,比如成立建设兵团,平时建设,就是开山铺路,挖洞建房。军事化管理,熟悉爆破、战壕技术、陷坑、地雷,战时就是工兵。组建运输公司,研究各种适合地形道路的运输装备,战时就是辎重兵。”<!--over--><div id=center_tip>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