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章 刘安江初遇俞雅晴(1 / 2)

加入书签

<!--go--><div id=center_tip> 在上海,刘安江、刘安泩他们也时常到自家洋行、当铺、房地产工地走走,倒也张了不少见识,也结交了不少朋友。

刘安泩也时不时的光临周湘云家,与周湘云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。

一天,刘安泩到周家,周湘云正在练书法。称赞道:云弟的笔锋刚柔相济,耐人可贵啊!

周湘云笑道:闲来无事,练练手,静静心,也是养生之道啊。

安泩道:见字如见人,见画见人性。

周湘云笑道:安泩兄此话不假。然后,拿出一幅自己收藏的郑板桥的《竹石图》。

然后道:安泩兄您瞧,他画竹虽并无师承,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,直接取法自然。针对苏东坡“胸有成竹”的说法,郑先生强调的是胸中“莫知其然而然”的竹,要“胸中无竹”。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,实质却相通,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,但郑先生的方法要“如雷霆霹雳,草木怒生”。 这幅《竹石图》,竹子画得艰瘦挺拔,节节屹立而上,直冲云天,他的叶子,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,墨色水灵,浓淡有致,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。在构图上,郑先生将竹、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。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。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。板桥的竹子,连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金农都感叹说,相较两人的画品,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。此画正映衬出郑先生自己坚强正直、苍劲豪迈的高洁情操。

刘安泩笑道:看来云弟还颇有研究。

周湘云笑道:颇有研究谈不上,乃自小喜好收藏而已。再说,收藏,每一件物品,它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,从中可吸取丰富的知识。

刘安泩笑道:听君一番话,胜读十年书啊!

周湘云笑道:哪里哪里,我只是在兄长面前以小卖老而已。再说,小弟原本乃是从利益出发,收藏物品,尤其是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那些物品,物以稀为贵,其增值空间也是无法估量的。

刘安泩笑道:愚兄真是受益匪浅,受益匪浅。

从此,刘安泩也爱上了收藏。

......

全家迁移到上海以后,刘镛不仅给子女们带来了生活之便,更让他们拓宽了视野。

刘安江有时和父亲刘镛一起回南浔,打点着南浔的丝行,和‘小莲庄’工程进展,而大部分时间则在上海,帮助父亲处理一些洋行、当铺、房地产等事。同时,自己也要作些准备日后参加院试。

一次,刘安江工地装修,到城隍庙附近俞氏油漆商店看油漆材料,一进门,迎接他的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,只见她,挑眉淡扫如远山,凤眉明眸,顾盼流离间皆是勾魂摄魄,玲珑腻鼻,肤若白雪,朱唇一点更似雪中一点红梅孤傲妖冶,少女简直是活脱脱一个从锦画中走出的人间仙子。

姑娘带微笑,她的笑容中带有一种灵气。腼腆地问道:请问这位客官,不知想要何种材料,要多大的量?

刘安江笑道:在下乃是鸿仁里房地产商刘氏也。只为一批房产内装修墙面之用而前来选材而已。

姑娘一听房地产内装修,知道量大,让座,上茶。然后笑道:内装修乃要根据不同建筑风格选材才是。我家之厂,虽然规模不大,产品倒也是公认。上海有名的周家房产,用的全是咱家之料。

刘安江哦—的一声,惊奇地问道:是否就是周莲塘之家?

姑娘笑着道:正是。

刘安江笑道:我们两家乃是挚友。

姑娘笑道:那再好不过了,刘老板若有不信,可问问周家就是了。

刘安江笑道:姑娘之意哪有不信之理。

姑娘又道:小女子唤雅晴,这是咱家电话,您不妨也留下电话,待家父厂里回来,小女子禀报。让他带上色卡,到现场确定就是了。

刘安江不仅被眼前姑娘的经营头脑所折服,更被他的美貌所倾倒。

刘安江道:那也使得。于是,留下电话,起身告辞。

俩人四目相对都有一种说不清,道不明的感觉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