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八章 刘镛教子(1 / 2)

加入书签

<!--go--><div id=center_tip> 刘镛经常提醒两个儿子。道:我儿必重文,非博学而有违祖训也。知文者,无历练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乃是无知者。

安江定亲以后,利用假期,刘镛带着两儿子前往各地视察自己家属的企业。

他们先到上海,在鸿祥里的工地上,偌大的一个工地,看着一些已经建好的小别墅,有的还在建,有的还是空。刘安澜不解地问刘镛:阿爹,为何不一起开工建造。

刘镛道:这你们就有所不知,也是我要带你们前来观看的原因所在。搞房地产,不像做丝绸生意,丝绸生意,只要把丝经收来,转手给下家,那是几天的时间,或多或少总有利润。可房地产就不一样了,拿了土地,还要建造,战线过长,一个项目,少者一两年,多者几年,如果同时开发,财务成本大的吓人,万一一下子难于销售,资金链断了,那就前功尽弃。

安江接着说道:阿爹的意思是房地产必须是分期分批,建一批,卖一批,拿赚到的钱,再去建造下一批。

刘镛笑着道:就是这个意思。这样,投入少,见效快。

安澜也有所感悟道:这叫滚动开发,或者说叫翻烧饼。

刘镛满意地点点头,道:嗯,比喻恰当,比喻恰当。

......

他们又来到江苏的大丰,望着一望无际长势良好的棉花。刘镛感叹地道:也许你们都不会想到,这里原是一片海滩,经过三年的围垦,现在已成为一片良田。

安澜道:阿爹真是功德无量,您不带我们出来看看,我们哪里知道。我原来只知道‘刘顺恒’丝行,只知道辑里村‘刘顺恒’丝厂呢。

刘镛又道:中国的农历非常了不起。种地不仅仅要精耕细作,认真管理,还要讲究二十四节气。如果过了这个节气,种什么都没有用了。如‘吹过小满凤,草籽可留种’,‘不种秋里田’等等,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科学总结。还有‘麦怕清明连夜雨,稻怕寒露一早霜’。什么意思呢,麦子在清明时节开始抽穗,如果遇到连日大雨,麦子就完了;在寒露时节,稻子开始灌浆,如果遇到一早霜,那么这一年的稻子就不会饱满。

安江惊讶地道:真想不到,我家阿爹懂得那么多。

刘镛笑道:活到老学到老,知识无止境啊。

坐在马车上,安澜和安江都无心去欣赏路边的风景,他们总感到对自己的阿爹刮目相看,自己虽然比他读书多,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如他。

......

南通‘刘氏’典当行门口,一辆马车停了下来,车上下来三个人,伙计出来一看,原来是刘东家和他的两位公子,连忙喊道:总管,老爷他们来了。

正在里面盘账的蒋锡坤听说岳父到了,连忙出来,双手作揖道:岳父大人携小舅们光临,小婿有失远迎,快进快进。

刘镛笑道:平时我事也多,顾不上这里,据说你在这里搞得很不错,我也放心。这次,利用他俩假期,带他们出来看看,也学点东西。

安澜道:姐夫原本就比我们出道早,尤其是典当这一行,势必要涉及到方方面面,您可不能保守啊。

蒋锡坤道:哪里哪里,我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,要深入研究,恐怕得一辈子。

这时,伙计给他们沏上茶。

蒋锡坤笑道:典当这一行,普通的物件好说,而名贵的物件就难说了,一看知识,二看经验。就拿这茶具来说:自宋以来,就有五大名窑,如何区分它的真伪,就应该知道当时每个窑口的特征,色泽等。这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,一靠知识,二靠经验,见多才能识广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