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七、贞女(1 / 1)

加入书签

(\u3000\u3000三月初四,微风细雨,虽然已是破晓时分,但缺少曙光的普照,天色尤为阴晦,万物尚处于昏暗当中。\u3000\u3000宣安城内,不少寒门却已点灯早起,急匆匆地撑伞出门,这些人从四面八方而来,奔向的却是同一个地方——孝字桥。\u3000\u3000楚冬青也一如既往地早早起床,出发去孝字桥为母祈福。\u3000\u3000路上他先后碰见几人,他们皆朝楚冬青抱拳行礼,仅此而已,不曾打扰,虽然视线黯淡,但他瞧清了,那些人皆穿一身干净的儒袍,只不过补丁的痕迹,很是明显。\u3000\u3000后来,他才逐渐发现,这几人既然一直与他顺道。\u3000\u3000但他来到孝字桥前时,却见人山人海,他们人手一伞,影影绰绰,夹道而立。\u3000\u3000楚冬青见状,一脸愕然。\u3000\u3000因为这一群寒门儒冠,一如先前那几人一般,皆对他抱拳行礼,而不言其他。\u3000\u3000若非这般风雨如晦,他不难瞧清,儒冠的面庞上,满目皆是敬意。\u3000\u3000少年如入莲池,内心忐忑,有一种大任在肩的沉重感,但他却始终抬头挺胸,气宇轩昂地步步朝前走,步伐稳重,毫不轻佻。\u3000\u3000群儒皆缄口注目,此方天地之安静,除了雨声,便只有脚步声。\u3000\u3000楚冬青行至桥头,却惊然发现,隔岸的桥头,亦是人满如堵。\u3000\u3000群儒们只是恭立于桥头,不曾有一人上桥,桥上只有几位来此祈福的孝子。\u3000\u3000楚冬青合上雨伞,收敛心思,开始冒雨祈福,已经祈福四年的他,别说是冒雨祈福,满雪祈福,都有数十回了。\u3000\u3000上次因雨生的死,乱了心境,没有做到绝对的虔心,虽说有功亏一篑之嫌,但祈福关乎着他娘亲的生死,所以,他不见棺材不掉泪,打算继续坚持下去。\u3000\u3000这两天,开始修炼法术的他,明白了修道是极其讲究心境的,尤其是修炼八九剑杀决,对心境的要求极高。\u3000\u3000其实他的心境之高,堪称是超群,当时雨生的死,他并非是一击即溃,那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准确地来说,应该是一根梁木,毕竟雨生在他的心中,分量还是极重的。\u3000\u3000自他懂事以来,别人的冷眼嘲笑,阿兄的死,娘亲的重病,以及生活的艰难,这些林林总总,无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,他早就忘了,自己也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孩子。\u3000\u3000寒门之子早当家,吃苦不怨父母贫。\u3000\u3000正因吃过生活的苦,他才深知雨生的难,故而二人才会那般心心相惜。\u3000\u3000这般苦难,雨生都硬生生咽下去,熬过来了,那他又为何会投江于汝河?\u3000\u3000楚冬青坚信不疑的认为,雨生定然是遭受到宁死都不从的迫害!\u3000\u3000两岸的寒儒,见麻衣少年冒雨为母祈福,无不万分感慨。\u3000\u3000“听说楚小郎君,已经为母祈福四年了。”\u3000\u3000“小小年纪,便如此知孝义,纵然才情上不如其兄长,但也难能可贵,他若不亡,寒门庶族的脊梁骨,便折不断。”\u3000\u3000“当年,我等没能救下麻衣郎君,每每念及此时,无不痛心疾首。”\u3000\u3000“我等绝不能重蹈覆辙,让悲剧重演!”\u3000\u3000“士族势高如峰,欺压得我等苦不堪言,我等当化为沧浪,汇聚成浩瀚之海,如此方可助楚氏抗衡士族。”\u3000\u3000“今年的璞玉榜,除了楚小郎君,还有两位庶族子弟,真是无巧不成书,他们也分别姓顾与裴,若他们能亦如当年的麻衣客那般,我等又何惧士族。”\u3000\u3000人群中的顾当歌,朗声道:“我顾当歌已经与楚小郎君,以及裴丕,成立了新麻衣客。”\u3000\u3000寒儒们闻声,纷纷投目望之,见两位麻衣少年共伞而立。\u3000\u3000撑伞的少年胖头胖脑,满身福相,着实憨态可掬,另外一只手也没闲着,忙着往嘴里塞包子,他正是裴丕。\u3000\u3000顾当歌抱臂于胸前,一脸认真道:“我三人势必重振麻衣客之荣耀,不负众望。”\u3000\u3000寒儒们听罢,无比激动不已。\u3000\u3000而在东岸桥头,亦有三人跻身于寒儒当中,只不过这三人皆是锦衣玉冠,其中两位更是敷粉涂脂,另外一位却生得十分生猛,方面大耳,虎背熊腰,威武非常,所以周身的寒儒,皆有意与之疏远。\u3000\u3000听着寒儒们对楚冬青的称赞,心直口快的虞克敌低声道:“这楚冬青虽不如他兄长,但好歹也算个人物,阿娥的情郎竟都不如他。\u3000\u3000阿姊,要不你嫁给他得了,何必当那望门寡。”\u3000\u3000虞泽葵面露愠色,寒声道:“你好好当你的哑巴,不许说话。”\u3000\u3000任英雄险些气得要跺脚,却又不知如何反驳,怏怏不乐的她,便懒得搭理这没脑子的竹马。\u3000\u3000昨夜他们三人一进城,便听见人人都在谈论楚冬青的事迹,而且病公子齐楼被气得心疾复发之事,也不胫而走,有些老百姓当然不会错过这践踏士族,抬高庶族的机会。\u3000\u3000虽然楚氏早就是士族了,但老百姓却一直视为之庶族,且是庶族之荣光。\u3000\u3000虞泽葵望着雨中时起时跪的少年,心中五味杂陈,倒不是她改变了心意,而是有些许自责。\u3000\u3000楚冬青若只是个平庸无能之辈,她哪怕坚持己见,也不觉得有伤对方自尊。\u3000\u3000但如今情况却并非如此,正如阿弟所言,楚冬青虽不如其兄,但完全算得上一表人才,称得上良配。\u3000\u3000若自己依旧固执地要为楚常青守活寡,恐怕就不是伤自尊那么简单。\u3000\u3000此时,她只能寄希望于楚冬青,愿其能明白自己的一片痴心,不求谅解,但求莫要纠缠。\u3000\u3000虞垣衣一直生活在岭南,并不曾见过楚常青,但她自懂事起,便听身边的人说,自己将来要嫁给一位如玉郎君。\u3000\u3000楚常青在京都干的一桩桩壮举,以及诸多风流韵事,也逐一传入她的耳朵,时而令之欣喜,时而又令之烦忧。\u3000\u3000她便是怀着这年的心情,渐渐成长,她对楚常青的痴情,也逐渐根深蒂固。\u3000\u3000自幼她便聪慧,还一直很努力,出身虞氏的她,琴棋书画,吟诗作对,这些自是样样精通,因为知晓楚氏家贫,她还学了女红机织,洗衣做饭,而且样样都学得极好,不输于家中任何巧妇。\u3000\u3000而这一切,只是为了能够配得上她那位如玉郎君,将来做好一位贤妻良妇。\u3000\u3000但在她十三岁那年,她所憧憬的未来,随之一则噩耗彻底破灭。\u3000\u3000楚氏为了她这个儿媳,拒绝了一门门亲事,得罪了不少士族,只为等她长大,楚常青更是为她守身,拒绝了无数女子的枕席。\u3000\u3000虞氏不想毁约于楚氏,仍执意要将她嫁于楚家。\u3000\u3000而她亦不愿负楚常青,此生宁愿当望门寡,也绝不另嫁。\u3000\u3000可妙龄少女的她,又如何能违背整个家族的意愿,为了抵抗家族,她只能更努力。\u3000\u3000在晏国,一般女子是不可以读书,也不可以修道的,哪怕读书修道,有天人之质,也上不了璞玉榜,但岭南儒学兴盛,民风开放,才女极多,所以另设了一个玉女评。\u3000\u3000玉女评只论才学、美貌以及气质,并不评修为,需满及笄之年,才有资格入评,而且只评两年,也就二八之龄后,就不得入评,因为女子嫁的早,一旦入评者,上门提亲者便接踵而至。\u3000\u3000虞垣衣毫无悬念地连夺两届玉女评魁名。\u3000\u3000宣安城之所以不评玉女评,并非缺美女,而是缺才女,与其评出来自取其辱,还不如不评,最重要的是,宣安城民风保守,不许女子抛头露面,吹崇的更是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思想。\u3000\u3000所以,宣安城百姓明面上抨击玉女评有辱风化,但背地里又偷偷欣赏玉女评各美人的写真,总之就是,当众心照不宣,私下却又想入非非,恨不能尽收囊中。\u3000\u3000但是,虞垣衣真正的凭恃,却并非玉女评魁名的头衔,而是她十四岁食气成功,拜太玄宫梅城分教玄玉道长为徒。\u3000\u3000其修行天资,堪比齐楼,若她是男儿身,梅城璞玉榜,她只会屈居于虞翦这个怪胎之下。\u3000\u3000纵然如此,虞氏依旧没有死心,无奈之下,她只好另辟蹊径,亲自来宣安城,劝说楚冬青打消婚约的念想。\u3000\u3000谁曾想,那少年亦是风采夺目。\r\n , 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