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章:羊毛热(2 / 2)

加入书签

成衣厂是最后一道工序,三千台缝纫机满负荷工作,平均每天可以交出成衣一万四千件。

这第一批衣服,制作的是勇卫营的军服,首先赶制的是骑兵的衣服,有两套,一种是可以穿在甲胄之中的棉衣,另外一种则是日常穿着的棉袄。

三万套衣服,包括裤子,用去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订单交付。

这个时期,普通的棉布衣服,一身要400文到500文,而棉袄更是要750到1000文一身。

但成衣厂一身棉布衣服的成本不过200文,棉袄则是只有280文。

而且,相比于作坊式生产模式下的成衣,京师大成衣厂的衣服样式整洁,线条细密舒服,同等品质的衣服一身至少需要一两银子以上,棉袄四五两银子才能买下。

<a id=wzsy href=https://m.asxs.com/view/144292/>《控卫在此》</a>

工厂对这些衣服的定价是棉衣350文一身,棉袄500文一身。

朝廷花钱买下这些衣服,只用了两万五千多两银子而已。

这让户部非常的吃惊, 对朱由检上奏说,“如果今后军需成衣皆由此商户供应, 那么每年至少可以节省军费二十万两”。

而真正让煌夏布业商会扬名的, 还是在对民间成衣的贸易上。

天启七年十一月,煌夏布业商会一个月的成衣销售额二十万两,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于低端衣服的销售。

均价在450文一身这样的价格,四十多万套衣服,批发给那些商人,让其带到各地去销售,其中一半数量的衣服,都是拿到了蒙古。

这种价格低廉,品质却非常好的成衣在蒙古非常的受欢迎。

煌夏布业商会之中,一开始招揽的八个高级会员之中,四个人是专门做对蒙古等外国的贸易生意的。

其中巴尔特在这一次的交易之中是赚的最多的。

这些衣服,到了他的手里,卖出的价格要比从商会采购的价格高一倍甚至两三倍,然而这样的价格,在蒙古却还是被一抢而空。

他再用这些钱去收购羊毛,卖给商会,这几乎就是无本买卖,手里的钱越来越多。

在大明做生意这么久,他还从来没有做过这么顺利的生意,利润这么高更是不敢想像的。

他用这笔钱快速地扩充自己的势力,一个月之内,一举将达斯坦部扩充到原来的两倍人口,商队规模更是扩大到了原来的三倍。

羊毛,他现在大量的收购羊毛,就算是以现在蒙古的市场最高价收购,甚至溢价收购,他都有得赚。

只要把这些羊毛卖到商会,然后再从商会拿到价格低廉的成衣,即使赔钱收购羊毛,依旧是可以大赚特赚。

而巴尔特的暴富,也极大地刺激了其它蒙古商人,一时间,蒙古掀起了“羊毛热”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