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六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(十六)(1 / 2)

加入书签

高杰一开始听到皇上让他滚去辽东,仿佛铁打的汉子,身上没了半分力气。

然而最后又是一句,以后接到圣旨才能够回去成亲。

立刻又原地活了下来。

忽上忽下的心情,比他在辽东和建奴们打仗还要刺激。

最后又听了骆养性完整的复述了皇上的原话,面上的高兴表情完全掩饰了心中的惊讶。

不由得想到:原来那个叫做李定国的人这么聪明,要不是骆指挥使自作主张,现在自己已经抱得美人归了。

可骆养性不管如何,都是给他跑路了的。

虽然最后事情办砸了,辛苦总还是有的。

“骆指挥使大恩大德,高杰感激不尽。”

高杰很上道的,立刻做出了自己的表态,随即又向洪承畴和晁刚发出了感谢。

只有李过黑着一张脸,看也不堪高杰一眼。

以前他还觉得高杰是个可造之材,谁知道人家是想要做的舅妈的丈夫,虽然邢夫人和李自成还没有成亲。

可定亲了也算啊。

若不是因为自己的疏忽,导致这件事情发生,他自己都还不知道,高杰快要做他后舅舅了。

想到此人还要和他一起去辽东。

将要一天到晚的在他面前晃荡,心里就是一阵不爽。

决定这次回去,得好好的想一点练兵的好办法,不让高杰的身上脱几层皮,他就不叫李国。

然而转头一想。

所有人都是为了高杰办事,结果受伤最小的,只有高杰。

损失最大的,却是洪承畴。

上一次去往衮州,本来皇上就是属意洪承畴的,毕竟有剿灭反贼的经验,去衮州肯定是最好的人选,

可道最后,皇上还是选择了孙传庭。

结果出来之后,洪承畴就郁闷了好久,这次再被皇上训斥,若是传开了,对洪承畴的威望打击很大。

刚刚全面接受冀州,就出了这事,让满朝文武该怎么想?

看起来只是带着士兵,去驻地的县城,跑上十圈,所有将官也只是抄录十遍军法。

可背后的意思,容不得旁人不多想。

洪承畴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准备,之所以他能够一口接下高杰的事情,前去找骆养性。

就是想要试探一下,皇上对他的看法。

要不然高杰和他八竿子都打不着,何苦给自己找麻烦呢。

就结果看来,晁刚也是被牵连到了。

他之所以受罚,而晁刚没有,只是因为,晁刚是皇上最后想到的。

“咱们的小聪明,看来不能用啊,皇上心里都清楚着呢。”

洪承畴不能不承认,有的人天生就能够从许多纷扰的事物中找到最关键的哪一点东西。

皇上刚好就是那种天才。

而只要一想到,自己作死的去试探这样的人,现在还只是一点小小的处罚,怎么看都是应该庆幸啊。

晁刚倒是没有耍小聪明,自然不会有洪承畴想的深沉,可脸上的神色也不是很好看,

“你们一个个的不好好的做事,总想着糊弄人可不行。”

说着转向洪承畴,摇头叹息道:“承畴,别管老弟说你,有许多事情,我也给你透露一点风声。”

招募新兵需要在城里。

晁刚就一直待在京师,一些事情自由手下人去办理,他最后只是检阅一下,拉出去狠狠地操练就成。

所以见到崇祯的机会比较多。

而皇上也总是会到他的衙门里坐坐,闲聊几句东南西北。

其中一些话,就是关于卢象升和洪承畴的。

他不是个喜欢传播小道消息的人,可要是看着自己的昔日上官,将要行差踏错,还是不得不谁出一点隐秘。

还在想着心思的洪承畴,闻言一阵诧异。

两人之间的关系,说是好吧,确实是真的好。

可不好吧,若是没啥要紧事,一年到头见几次面都难。

骆养性是个人精,见到晁刚要说事,立刻就想回避,却被晁刚留了下来。

“都不用走了,一会还要说你呢,你们两个小辈也都留下听听,对你们有好处。”

本不是很在意的洪承畴心头一动,正襟危坐,做侧耳倾听状。

“皇上经常去我的募兵部坐坐,有时候闲聊的时候,也提起过你们的名字,承畴,知道前几天为何去往衮州的不是你吗?”

洪承畴摇了摇头,他只知道自己在皇上的心中地位不如孙传庭,至于原因。

他能够想到的是,自己是文人出身领兵。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而孙传庭人家学的就是兵法,没办法了才开始科举的,虽然八股文章做的不咋地。

现在整个大明谁不知道,皇上不喜欢儒学,很可能他学到的东西,被皇上厌弃吧。

“你的私心太重,皇上也不是要你大公无私,而是在不涉及大明利益的时候,偶尔照顾一下自己的族人,没一点问题。

皇上在说起你的时候,说你是和孙传庭两人是天生的将才,你的忠心皇上也知道,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皇上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?”

晁刚依旧记得,皇上对洪承畴的评价很高。

可以说在整个大明,能够在战争指挥上面,没有人比他更优秀了,即便有也是相差不大。

缺点就是,容易忽略军法。

而使用军法的时候,却又忘了仁义道德。

虽然在军队讲仁义道德很虚伪,也很没劲,可一支军队的强大,总是需要一个信仰来凝聚军魂的。

“你读的兵法很多,不知道最大的体会是什么?”

晁刚忽然问了一个和洪承畴不相干的问题。

每个人读兵法的感悟都不同,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,可只有真正读进去之后,才能够发现,兵法上领兵的要诀就是赏罚分明,军纪严整。

只要做到这两样,士兵们的身后就有了保障,一支军队也才能够敢战。

而军纪严整则是为了进入军魂最准备,一个军纪懒散的队伍,怎么也不可能凝聚出战无不胜的军魂吧。

洪承畴许多时候还是在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赏罚士兵,虽然军饷不能够克扣,可在其他的地方还是能够做出一些调整的。

至于军纪,据晁刚所知,懒散倒不至于。

可同样的一剑违纪的事情,最出来,为何倒霉的总是看着不顺眼的士兵?

一次两次倒罢了。

可一直下去,这一支军队还有什么公平可言?

上战场打仗是要死人的,万一其中一位士兵怀恨在心误了大事怎么办?

不是每一个人心中都装着国家大义的。

而且国家大义也不是天生就有的,那需要许多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够成就。

那时军法部的人还专门写了奏章给崇祯说起了这些事情,而崇祯则是压了下来,就想着给洪承畴一个改过的机会。

人无完人崇祯是明白的,只是不要搞得乌烟瘴气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