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秋月饼(1 / 2)

加入书签

在明末清初,过节日,在一年里面中秋节很是看重的一个节日,除了传统的春节外,就数中秋节最隆重,大户、官绅、有钱财人家在这一天中必做10件事,除了传统的迎寒和祭月,设大香案,摆上祭品,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。到了明朝就增加了赏菊、饮酒、品蟹。而文人墨客流行互赠月饼,月果成为礼俗,望月吟诗。

一轮圆月东升时,人们便在庭院、楼台摆出月饼、柚子、石榴、芋头、核桃、花生、西瓜等果品,边赏月,边畅谈,直到皓月当空,再分食供月果品,其乐融融。南宋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一书,已有“月饼”一词,在宋朝时,流行通宵赏月,据说有的人要一赏赏好几天,当然还有拜月,祈求未来能有美好生活。 古人对月亮是很崇拜的,在这里就不细细说道了,但对中秋尝月饼、吃月饼的描述,明代的《西湖游览志会》中始有记载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。”到了明朝,月饼的样式越来越多样化,月饼上的花纹简直就是一幅画,不仅吃起来好吃,看起来也好看。

后然流行起了偷葱偷菜,正所谓“偷个葱,嫁个好老公,偷个菜,找个好女婿”,这个就厉害了。每每中秋过后,菜园子遭殃了。

说到赏月,北京的“月坛”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。明代在宫中,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饼酒馔外,还吃蟹。《酌中志》中记载:“蒸熟五六成,群攒坐共食,嬉嬉笑笑,自揭脐盖,细将指甲挑剔,蘸醋蒜以佐酒,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,以示巧焉。”

过中秋大家第一个联想就是吃月饼,赏月。那些不负责任的伪专家在后世的网路上,得意洋洋地写道:在我国唐朝就有过中秋、赏月、吃月饼的记载,还自动脑补说月饼是杨贵妃发明的,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,过中秋在唐朝时期是有,可远不如明朝完善讲究,一说中秋节始于唐代,另一种说始于宋代,两种说法中最常见的根据是《太宗纪》里记载的:“八月十五为中秋节,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。”可是新、旧唐书和宋史里的《太宗本纪》,都没有这句话,若中秋节是一项官方节日,唐书和宋史怎么会都不提及呢? 可以这样说,虽然我国中秋祭月的传统始于周朝,但在唐宋以前,从朝野至民间,只有祭月或赏月的习俗,并没有以特定节日的形式把中秋节固定下来。在祭月的过程中,会放置一些时令水果,糕点等。其实这种糕点最流行的是一种“胡饼”,因为这饼子保质期长,用来祭月很合适,慢慢演变成为月饼。

另外,明初南京有望月楼、玩月桥,皆供人赏月,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。人们在明月高悬时,结伴同登望月楼、游玩月桥,以共睹玉兔为乐。是夜,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,追忆牛渚玩月,对月赋诗,故称此桥为玩月桥。明亡后,玩月桥风光不再,渐渐衰落,后人有诗云:“风流南曲已烟销,剩得西风长板桥。却忆玉人桥上坐,月明相对教吹箫。”

那么贫苦人家过中秋,虽没有这样大操大办当回事,也没有哪些读书人酸里酸气吟诗赏月,不过“月饼”自家做,到了夜晚,有条件件的置一香案,对着月亮许愿,保佑平安,秋收丰盈之类,当然也有找个好老婆、嫁个好人家的。

在这里就说说一般百姓家的“月饼”是什么做的,在山西就是用粟米或是小麦、小米磨成粉,用一个模子,拓模而成,有的在饼子里面放一棵红枣,篜熟后就是月饼。在江南百姓家用麦子发芽跟大米,有条件的用糯米制成一种很甜的麦芽饼,拓模后篜制而成,这种月饼色青黄,甜味十足,还很占牙,还有就是拓模后,放在锅子边沿贴烤,直到两边发硬成焦黄色,吃起来很香。

而有钱人家做出来的月饼,已跟后世没什么不同,有芝麻酥馅、五仁馅的,也有豆沙馅,最不可思议的是还有水果馅的,大家可以想像一下,在没有冰箱、没有防腐剂的明朝,这些月饼的保质期达好几个月。所以说,过中秋是在明朝兴起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