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章 再临武昌府(1 / 2)

加入书签

五月初三,贾蓉携邢岫烟再一次来到了武昌府,也就是后世的鄂州。

鄂州,旧称吴都、古武昌,这里是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。

帝尧时(约前2550—前2070年),为樊国。

夏时(前2070—前1600年),为古三苗之地。

殷商时(前1600—前1046年),为鄂国。

西周夷王七年(前879年),楚君熊渠伐扬越,至鄂。封中子红为鄂王,筑鄂王城。

熊渠卒,熊红嗣位,仍居鄂;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,为楚之国都。熊咢铸“夜雨楚公钟“(宋政和三年出土)。

有汀祖官山、新庙楼塘、华容码头、沼山金老坟、葛店平顶山、段店城子山、涂镇金盆地、公友龟山等西周至东周遗址。

春秋时(前770—前476年),为楚之别都。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。始铸铜镜。子皙与鄂地越人泛舟于鄂渚,有越人歌谣流传。灵王时,子皙为楚之令尹。

楚平王六年(前522年),伍子胥奔吴,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。泽林申映湾传为申包胥故里。

战国时(前475—前221年),为鄂邑。

楚怀王六年(前323年),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,颁发“鄂君启金节“(安徽寿县出土),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。

楚顷襄王二十一年(前278年),屈原放逐江南,行吟鄂渚。《九章·涉江》云:“乘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“。西山有屈原“望楚亭“。

楚负刍五年(前223年),秦攻楚,俘楚王,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,废负刍为庶人,楚亡。
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置鄂县,属南郡,其领域西北界长江、东抵江西、南接湖南。

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汉为鄂县,属江夏郡。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,灌婴筑鄂县城;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荆王刘贾于沼山大战淮南王英布,战死,刘邦为其立荆王庙。

这里是三国定鼎的古战场。

汉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南征,关羽驻军樊口。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,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势成;汉建安十四年(209年),孙权与周瑜、鲁肃、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,闻凤鸣,遂筑凤凰台。

魏黄初元年(220年),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;魏黄初二年(221年)四月,孙权自公安迁鄂县,取“以武而昌“之义,改鄂县为武昌县。分江夏立武昌郡,辖武昌、阳新、沙羡、下雉、柴桑、浔阳等六县。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。筑吴王城。次年铸数千铜釜。

吴黄武三年(224年),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、竺律炎居武昌,共译《法句经》《太子瑞应本起经》,江南始传佛教;吴黄武五年(226年),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、万口刀。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、侄孙“孙将军门楼“。朱应、康泰出使南海诸国,朱应著《扶南异物志》,康泰著《吴时外国传》。

吴黄龙元年(229年)四月,孙权称帝,是为吴大帝;在南郊筑坛祭天。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,遂改元黄龙。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,居民增至10万。于西山建避暑宫、读书堂。颁屯田令,鼓励垦荒。武昌为中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,有“铜镜之乡“美誉;九月迁都建业,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,为吴陪都。

吴赤乌元年(238年),传武昌麒麟现。

吴甘露元年(265年)九月,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。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“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“童谣,樊口鳊鱼始名“武昌鱼“。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。

吴建衡三年(271年),吴监池司马孟宗卒。宗居武昌,事母至孝,民间流传“孟宗哭竹冬生笋“故事。

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三月,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之军克武昌,进逼建业,吴亡,三国归晋。分武昌县复置鄂县。武昌仍为郡治,属荆州范围之内。

而迈柱所定下的寿宴举办场所,是在武昌府西南方向的吴王城下。

吴王城原为三国东吴都城。

公元221年,孙权自公安来鄂,不久,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吴王称号,同年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城。孙权又取“以武而昌”之意,把鄂县改名“武昌”,故名武昌城。

公元229年阴历四月,孙权在此称帝,又名吴大帝城。

同年九月,孙权迁都建业(今南京),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,成为东吴陪都(即西都)。

太元二年四月,孙权卒,大臣诸葛恪挟天子当政,派人重修武昌宫殿,准备还都武昌,后因事变,迁都未果。

甘露元年(公元265年)九月,末帝孙皓徙都武昌,留御史大夫丁固、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,武昌再度成为孙吴首都,建业却成陪都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