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一章 申王遇刺(1 / 2)

加入书签

(改文中……麻烦书友们等我改完了再订阅。)

因为英国公的意外身亡,原本准备九月初动身南下的弘治帝推迟了行程。原本稳妥的北伐出了意外,弘治帝留在京师才能安百官之心。

土木堡之战给大明留下了沉重的创伤,很多人都怕土木堡的事重现。

当然,瓦剌西撤、鞑靼今非昔比,百官怕的不是蒙古人,而是不安定因素——太子朱厚照。就怕太子乱折腾,把北伐推向不可预知的未来。当初无人压制英宗,现在至少还有弘治帝能压制太子。

只是百官低估了弘治帝对儿子的溺爱和无底线的支持。

“皇爷关起门和太子详谈,出来后交代咱家随太子闹。太子不打算祭奠英国公,皇爷下旨让还未就藩的申王代表皇家去英国公府祭拜。”

李荣为首的司礼监再次和内阁联手了。李荣及时把弘治帝的态度反馈给内阁。

“皇爷……不知道太子爷给皇爷灌了什么迷魂汤!”李荣束手无策,急得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。

宗人令蔡震非常认同:“就是!”

刘健赞同地点了点头。

谢迁与保国公自觉资历还不足,不敢发表看法。

“囚牛商行、御马监都有什么异常举动吗?”刘健问。

李荣眼睛一直,阴森森地道,“咱家分别找了陈云之和宁瑾,向他们陈述了利害关系,若他们想要做第二个王振,咱家非扒了他们的皮不可!”

“跟在太子身边的黄献、段聪不知道信上写了什么吗?”

“英国公的死讯传来,太子向外发出去、收到的消息都是避着人的。”

“是他们的嘴严吧?”

“不排除。”

“算了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。保国公,你和刘尚书一定要通力合作,确保北伐一定要成功。太子胡闹惯了,不过战略眼光还不错。拿下阴山、大青山一线,不但北方能安定,还能多一个塞上鱼米粮仓。浙江、山东、南直隶四府秋粮欠收已成定局。投放救灾的粮食不会少于去年的辽东、前年的北直隶和河南。弘治十二年后,京通仓从未满仓过!占城、安南的粮食一年比一年价高……”

虽然不知道太子又在折腾什么弄得大家心中不安,该忙什么大家还是忙什么。谁让大家都有经验呢!弘治十一年来出了多少大事,哪怕是弘治十二年进士科的那批官龄浅的官员,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申王是先皇成化帝最小的儿子,申王出生的那年先皇驾崩。他也就比朱厚照大了四岁而已,今年十七。宗人令蔡震被太子推入内阁后,宗室们“闻风而逃”,全部离开了京师。宫里乃至京师只留下未就藩的荣王和申王。荣王出宫住进了十王府,申王也想出宫,弘治帝怕太皇太后、皇太后无趣,把申王留在宫里。

太子如果只是“类太祖”倒还罢了。太祖很护短,处死了侄子大都督朱文正,还给侄孙封了靖江王。太子可是把兴王弄没了!兴王不存在了!太皇太后、皇太后都没敢问兴王的下落。再加上那群在南北直隶清丈田亩时损失惨重的公主、郡主,宗室的人能离太子多远就多远。

太子的好处沾不得。衡王等五王受太子邀请出国游玩,回来多了个当满剌加苏丹的儿子。真正的好处落不到衡王头上,衡王还要饱受百官防备。宗室能入阁的消息传出,都没人敢入宫了。

申王换上素服,一脸肃穆的在禁军的护卫下前往英国公府。祭奠的事情不大,可也是正经的差事。宗室受到很大的限制,每年的祭祖都是让驸马都尉、勋贵们代为主持。藩王根本插不进朝政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